---為《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佛坪保護構專輯)而作
撰文/曹慶
攝影/曹慶 熊柏泉
一、佛坪有“國寶”
1958年,北京師范大學教師鄭光美帶領學生在佛坪縣岳壩公社實習時,發現了該地區有大熊貓分布的重要證據。結合調查、走訪和文獻查閱,鄭光美和徐平宇于1964年在《動物學雜志》報道秦嶺是大熊貓種群又一集中分布地的事實。
1973年,張紀叔等人在現今佛坪保護區內三官廟、大古坪、大城壕、龍潭子等地收集到大熊貓皮張和頭骨若干,進一步證實了大熊貓種群在佛坪縣境內具有一定規模。
1974年,全國第一次大熊貓綜合調查證實大熊貓在秦嶺分布于佛坪、洋縣、太白、周至、寧陜等五縣,尤其以佛坪縣岳壩公社境內數量較集中。
二、成立保護區
1975年,陜西省佛坪縣革命委員會向省革委會報告申請成立保護區,陜西省革委員會將《報告》轉呈國務院。經國發【1978】256號《國務院轉國家林業總局關于加強大熊貓保護、馴養工作的報告》批復,在原陜西省長青林業局施業區內的岳壩和大古坪林場范圍建立保護區,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佛坪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規劃面積35000公頃。
佛坪保護區位于佛坪縣西北角,實際管轄面積29240公頃。從此,佛坪保護區管理局為保護大熊貓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事業付諸了諸多實踐,為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學依據和經驗。
40年來,在國家林業局和陜西省林業廳的雙重領導下,在地方政府和社區群眾的大力支持下,歷代佛保人勤勉勵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事業中取得了不可復制的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建成六個保護站和六處野外監測點,健全了局站點三級保護體系;
- 堅持科學規范的巡護監測工作,掌握了大熊貓及其主要同域物種的分布與變化規律,主要保護動物種群的棲息環境不斷改善;
- 積極救治病、傷、饑餓大熊貓個體,向動物園、繁育中心輸送了部分大熊貓活體,推動了科普科研工作;
- 廣泛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對國內外多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推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基礎基層工作;
- 積極開展環境教育與科普創作,出版自然教育讀物多部。
三、與自然同行40年
佛坪保護區地處秦嶺自然保護區群中心地帶,是大熊貓秦嶺亞種的中心分布區,野生大熊貓的分布密度和野外偶見率居全國之首。
佛坪保護區是野生珍稀資源棲息地質量最高和生態系統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區內的大熊貓種群是最有可能被成功搶救、最有希望繼續繁衍的野外種群。
40年來,佛坪保護區職工定位準確、敬業工作,得到了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現將“我們的佛保”40年歷程回顧如下:
(一)初十年
40年前,秦嶺腹地內第一處以保護野生大熊貓種群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佛坪保護區,在秦嶺中段腹地的佛坪縣境內首開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自然、保護大熊貓的“陌生”事業。
那時,森工采伐作業包圍著佛坪保護區轄區的西、北、東三面,南部低海拔區域被農耕生態系統和集體林環繞。在這種客觀存在條件下,佛坪保護區恰似“雞立鶴群”于秦嶺中段南坡腹地,不但頗感孤單,也十分怪異。在被怪異的目光打量中,佛保人堅持初衷、堅守初心,與寂寥斗、與艱苦斗,與自然災害斗,與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壞分子”斗,逐漸強大著自己,也宣傳著自然保護理念,逐漸被理解和接納。
建局初期,不斷有學者、專家、攝影師、作家等“高雅者”進入保護區開展工作,不僅提升了彼此的視野范疇,也推進了自然保護區事業。我們始終記著這些佛坪自然保護區“編外工作人員”的傾心所為。
這一時期,佛坪保護區給保護大熊貓工作奉獻了一場“地震”:1985年3月,科學史上首只棕色大熊貓“丹丹”被成功搶救,“丹丹”生命得以延長16年,并生育2胎3仔(成活1仔),正是佛保保護區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碩果。
1985年,林業部授予大古坪保護站“搶救大熊貓先進集體”,鼓舞著佛保人在保護大熊貓的道路上繼續“茍利國家生死以”!
(二)再十年
林業六大工程啟動前奏期,雖然保護區內大熊貓種群密度居穩居全國之首,卻正是保護區最艱難的時期:周邊的森工系統“朋友”面臨資源危機,時而“不小心”進入佛坪保護區內開始作業;被《森林法》和《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規限制生產活動的社區村民,自稱為生計“不得已”進入保護區內;大學生就業方式轉變為雙向選擇,商品經濟滲入偏遠的佛坪,優秀人才斷層初見端倪。保護區職工與村民矛盾高發期,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全國第二次大熊貓綜合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不足1000只。雖然,佛坪地處深山,仍成為漩渦中心:“還有多少時間,大熊貓能與人類同在一個地球?”
此時,為了保護秦嶺生態,更多的科研和環保機構及有志之士進入佛坪保護區開展多項專項工作:“保護大熊貓,我們在一起!”
(三)又十年
1998年,被林業人認為彪柄史冊的林業六大工程啟動了。全國第三次大熊貓綜合調查顯示,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為273只,其中種群數量約1/3分布在佛坪保護區內。
2003年,佛坪保護區再給行業內帶來一次“地震”:首次連續兩天拍攝13只(次)野生大熊貓爭偶交配影像。
此事件引發數起“余震”:
2004年,佛坪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絡,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聯辦全國首個“大熊貓野外研究基地”,建成“秦嶺人與自然宣教中心”(當時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館);
2005年,佛坪保護區獲得首屆梁希科普獎,被陜西省政府授予“環保杰出貢獻單位”;
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自然保護區示范單位”。
2008年,佛坪保護區科研工作者被推舉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標志者全社會范圍內對佛坪保護區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共識。
(四)近10年
10年來,佛坪保護區周邊“毗鄰”動態變化為五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一處擬建保護區。與建局初期時來自周邊的“重壓”相比,佛坪保護區長長地舒一口氣。全國第四次大熊貓綜合調查結果顯示,秦嶺大熊貓種群數量為345只。但是,秦嶺大熊貓種群總數量回升了,佛坪保護區內大熊貓數量卻回落10只,這種絕對數值減少,常常被行內行外質疑“佛坪保護區的大熊貓去哪兒了”?
2016年9月,IUCN將中國大熊貓生存等級由“瀕危”調整為“易危”,自然保護區人平靜以對,認為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保護大熊貓物種的認可。同此理,佛坪保護區對區內大熊貓絕對數量減少,我們亦持樂觀態度:佛保人樂觀看到周邊的黃柏塬、周至老縣城、周至和觀音山保護區內大熊貓種群數量回升顯著,樂觀其成野生大熊貓種群拓展地盤,我們欣慰地看到以往的大熊貓潛在棲息地轉化為現實棲息地。
四、保護,任重道遠
2018年,是佛坪保護區對轄區內生態系統實施科學保護的第40年,也是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開端之年。由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陜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佛坪縣人民政府和陜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舉辦首屆秦嶺(佛坪)大熊貓保護與發展研討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西安項目辦公室、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0多個單位(組織)派出專業蒞臨研討會,約60名機構負責人和行業專家參與研討,佛坪區部分退休職工也應邀出席。
佛坪保護區與周邊相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片區的主體組成部分,并是即將運行的秦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新的時代,新的要求,新的起點,新的高度。這次研討會的召開,旨在解決當前形勢和體制下大熊貓保護的技術方法問題,不僅交流成效經驗,也探討生態文明建設新課題。
佛坪保護區兩次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中國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授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示范基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CISY中國工作委員會授于特別貢獻獎。佛坪保護區,將在資源保護、科學研究、自然教育等職責發揮上繼續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豪情前行!
在研討會開幕式上,佛坪縣委書記李芳女士致辭,佛坪保護區管理局丁海華局長向嘉賓介紹了保護區的簡要歷程及努力方向,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唐周懷對佛坪保護區40年來的工作進行充分肯定。
由金學林教授主持的“保護管理與科學研究”專場上,10位專家發言,從學術的角度分析并建言;由梁中效教授主持的“生態文化與生態產業”專場,8位專家展示了生態文化及自然教育方面的理論成功經驗。
研討會期間,陜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原佛坪保護區管理局局長(2001-2006年在任)趙德懷代表研討會宣讀了“首屆秦嶺(佛坪)大熊貓保護宣言”。
保護生態環境,任重而道遠!
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不言累次、不言退!
2018年8月 于佛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