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WWF物種項目主任范志勇在WWF北京代表處接受了《中國畫報》記者專訪。他于2006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這之前,他在林業部(現國家林業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等部門,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與保護野生動植物相關的工作。
中國畫報:你怎么看待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的現狀?
范志勇: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56年建立了鼎湖山這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隨后的9年中,又建立了18處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的建立僅是中國自然保護的起點。真正的大規模自然保護是從8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包括WWF在內自然保護國際組織進入中國,它們帶來了新的理念,人們開始反思文革時期對自然的破壞,開始著手恢復以前的自然保護區。
1989年,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開始實施,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甚至到鄉一級的野生動物保護的體系開始建立起來,同時以野生動物保護法為中心的法律體系開始形成。中國用了30年的時間,將國土15%的面積建成自然保護區,在這么短的時間實現這樣的成就我認為這一點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同時,一些輔助體系建立起來了,諸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也成為自然保護體系的一部分。正是在這一體系下,某些野生動物從瀕危甚至滅絕開始恢復。比如說朱鹮,這一物種甚至一度被認為野外已經滅絕了,直至1981年在陜西洋縣奇跡般發現7只野生朱鹮,國家在當地專門成立了朱鹮保護站,工作人員甚至24小時駐守在它們棲息筑巢的樹下,以防黃喉貂、黃腹鼬等動物傷害朱鹮幼鳥。如今,朱鹮的數量已經恢復到近千只,可以說這個物種基本上已經脫離瀕危了。另外一個例子是普氏野馬,這一物種在中國18-19世紀已經滅絕,為了恢復這一中國特有的草原物種,中國從德國引進普氏野馬,如今在甘肅、新疆等地這一物種可以說從無到有。麋鹿和揚子鱷也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比較成功的例子。
盡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局部上有所好轉,但整體上還是在逐漸惡化。我們這么多年來的努力僅是減緩了某些野生物種瀕危或者滅絕的速度,但并未遏制它們瀕危或者滅絕的趨勢。
中國畫報:目前,中國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存在哪些問題和挑戰?
范志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盜獵和采伐曾經是野生動物面臨的最主要的威脅,但現在來看,它已經不是主要威脅。目前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從法律層面上看存在滯后和脫節。例如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目錄,應該根據監測情況不斷調整,而這個名錄在過去25年里除了將麝類從二級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調到一級外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另外,野生動物保護的核心應該是保護其棲息地,“皮之不存,毛將附焉,”而中國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傾向于保護野生物種本身,缺乏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的實質內容。
而野生動物保護從生物學角度看面臨的困難主要是棲息地破碎化,導致物種分布片斷化。有些隔離的因素甚至是不可逆的,比方說高速公路、鐵路、開礦、大型梯級水電站的長距離回水區。這些穿越動物棲息地的高速公路等基礎建設和開發,切斷了種群個體之間的聯系,被分割的小種群面臨近親繁殖,導致遺傳漂變和種群衰退,最終滅絕,這對大中型動物來說尤其是致命的。
野生動物貿易也是一個重要威脅。例如,雖然不打野鳥,不吃野鳥在中國號召和打擊了很多年,但每年候鳥遷徙的時候,還是有數量巨大的鳥類被捕獵,畢竟存在著非法的市場需求。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體系已經存在,但仍存在執法力度不夠的巨大缺位情況。
中國畫報:WWF等等國際組織在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方面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范志勇:每個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不一,但它們最關鍵的作用是帶入物種保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用有限的援助基金和技術展示杠桿和示范的作用。WWF進入中國最早開展的物種項目就是大熊貓。在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體系的過程中,當地居民是重點考慮的因素。“靠山吃山”的傳統做法是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重要威脅之一,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在四川大熊貓保護區引入了社區平衡發展項目,推廣替代生計項目。比方說我們在四川成立了花椒協會,指導當地農民種植花椒,同時通過我們合作伙伴家樂福超市設立專門的銷售平臺,這些方式使當地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也增強當地老百姓自然保護意識,開展節柴灶、微水電等項目改善了大熊貓的棲息環境。
中國畫報:WWF目前主要關注哪些物種的保護?
范志勇:目前,我們關注的主要是大熊貓、東北虎、遠東豹、雪豹等旗艦物種。一方面,我們要把有限的資金在最需要保護的傘物種和區域展開工作,另外一方面這些旗艦物種或傘物種在特定自然生態系統中起到核心作用,對整個生態系統起到調節或控制作用,它們的存在與持續繁衍代表了這個生態自然系統的完整和健康。以東北虎為例,保護了東北虎及其棲息地,也就保護了黑熊、駝鹿、馬鹿、梅花鹿、狍子等其他與東北虎共生的物種,從而實現大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保護,進而保障該區域的生態安全。
中國畫報:在中國存在的虎的亞種中,WWF為什么選擇東北虎進行保護?
范志勇:歷史上,在中國生存有東北虎、華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新疆虎5個亞種,除了已經滅絕的新疆虎,中國特有的虎亞種華南虎近30年間也未在野生環境中發現蹤跡,要想實現野外的華南虎的恢復,目前來說是前途渺茫。孟加拉虎和印度虎,在中國都是分布邊緣。現在恢復可能性大的就剩下東北虎了。
為什么說最有希望能夠恢復?首先,中國十多年來天然林保護工程已經開始大規模地限制或者是禁止采伐森林。在近十年的恢復當中,我們的森林狀況在逐漸恢復,條件在逐漸變好;此外,俄羅斯有成功的先例,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在過去50年時間之內,老虎的數量由原來40-50只,恢復到現在的400-500只虎,已經接近飽和密度,而這些東北虎的分布區又和中國接壤。中國境內森林提供了其可居留的“房子”,可是我們現在林子里可供東北虎捕食動物的密度太低,只有俄羅斯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目前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推進虎分布區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力度,加強反盜獵和清除獵套和投毒,在適宜的地點引進馬鹿、梅花鹿等動物,以提高老虎獵物恢復的速度,待獵物達到一定密度,我相信東北虎會從俄羅斯境內自然擴散進入中國的,并最終在中國東北地區恢復可自我繁衍的東北虎種群。
中國畫報:在野生動物保護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原則?
范志勇:首先,是盡可能保持動物棲息地的連接,理想的狀態是使野生動物保持足夠大的連片棲息地以實現自我維持的種群,可以在50年甚至100年自我繁衍維系下去。比如像老虎這種大型動物,自我維持種群的數量為30-50頭,如果在一處棲息地只有兩到三頭,與其他群體割裂開來,最終也會走向滅絕。
第二,我們不應該把野生動物人為地分為三六九等,任何物種的存在對于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對瀕危物種齊頭并進的國家保護工程。
第三,我們應該使這些物種盡可能長期的保持,任何時候不可輕言放棄。無論是野生動物保護,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其核心意義就是為我們后代的發展留下一些資源和發展機會,維系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環境。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