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關于濕地的記載出現在《山海經》中。據考證,《山海經》、《禹貢》和《周禮》等文獻上關于“西海”的描述就是指現在的黑河流域的濕地。而在《易經》中則具體描述了古代人們對于濕地的認識:“說(悅)萬物者,莫說(悅)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這段話是說最能使萬物喜悅的莫過于濕地,最能滋潤萬物的莫過于水。我們的祖先們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很樸素的與濕地及濕地中的生物和諧共存的觀念。《呂氏春秋·義賞》中有云: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可,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非長術也”,就是主張要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合里利用濕地動物資源,以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可見,保護濕地在遙遠的古代便得到重視。
與東方主張人與濕地和諧發展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西方對濕地的認識則經歷了從“魔鬼的巢穴”到“自然富饒之地”的過程。據《圣經》記載,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來到了受詛咒的沼澤地,“那兒長滿了荊棘,只能吃沼澤地中和植物。”沼澤地不僅危險,而且邪惡,與伊甸園有天壤之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西方人一直厭惡和恐懼濕地。直到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的出現,他的一系列著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個星期》、《瓦爾登湖》和《野果》等,都描述了濕地的景色和在濕地中的生活,扭轉了西方人對濕地上千年的偏見。有人甚至這樣形容,如果濕地有一位“守護神”的話,那肯定是梭羅。
世界各國對濕地的保護大都經歷了一個從忽視到認真對等的過程。長期以為,人們顯地當作荒灘和荒地,對其進行無度的開發利用,致使大量的濕地資源遭到破壞。19世紀,美國國會在頒布的《沼澤地法案》中,采用農業補貼等各種激勵法令不斷促進濕地開發,加速濕地轉變成農業用地。在我國,自20世界50年代開始了大規模的圍墾,使得歷史上的“八百里洞庭”變成“三百里洞庭”。直到近些年,隨著人們對濕地認識的加深,濕地才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態系統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人們逐步停止了對濕地的盲目開發,并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濕地的保護與恢復。(文章來源《認識濕地》)
東東和洣洣提問? 你常見的濕地有哪些?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