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旅游精準扶貧示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共同開展旅游精準扶貧示范項目建設工作。近日,在北京舉辦了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申報培訓班,對申報項目進行了專家評審。森林旅游依托天然的地緣優勢和強勁的帶動功能,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涌現了一批森林旅游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型案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森林旅游治理體系初步形成,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累計達到46億人次,年均增長15.5%,創造社會綜合產值3.34萬億元。2017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預計達到14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約為1.15萬億元。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扶貧攻堅規劃》將“森林旅游扶貧工程”列入脫貧攻堅重要工程范圍。我國60%的貧困人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布在山區林區沙區,這些地區脫貧的潛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
2017年9月,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在林業扶貧現場觀摩會上指出,林業扶貧工作必須充分發揮林業行業優勢,有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和創新,創造新經驗、新模式、新辦法。森林旅游具有就業門檻低、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優勢,正在成為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新引擎。國家林業局對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的中西部22個省(區、市)森林旅游助推精準扶貧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據初步統計,全國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35萬戶、110萬人,戶年均增收3500元。
目前,貧困人口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途徑主要有4條,分別是通過就業實現增收、通過開展個體經營實現增收、通過發展種植養殖實現增收、通過資源出租和入股經營等實現增收。森林旅游發展還推動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交通、物流、通信、能源、商貿、制造、文化、餐飲、住宿等相關條件的全面改善,顯示出了森林旅游在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強勁的綜合帶動功能。
經典案例1:湖南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林場轉型的華麗蛻變
湖南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
花巖溪20世紀60年代始建林場,90年代中期,花巖溪林場356名林業職工工資僅能發放檔案工資的一半。加之當地土地資源稀少,農民人均年收益只有1000多元。經過反復探討,花巖溪林場決定依托森林風景資源走旅游富民之路。
要讓廣大林農從森林旅游中獲得更多更大的紅利,必須改變傳統的森林生產經營模式。花巖溪于2010年引進了世界銀行貸款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按照現代林業的生產經營理念,大力培育近自然林、混交林、珍稀樹種林和景觀林,實現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通過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開發出了花巖溪榨筍、花巖溪臘肉、花巖溪叼子魚、野生蔬菜等一系列產品,讓廣大林農獲取收益。引進中德技術合作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與模式研究項目,對花巖溪森林旅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為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在此期間,政府還采取舉辦節會活動、投資建設各項基礎設施等多項舉措,推動森林旅游發展。
經過幾年發展,森林旅游已成為花巖溪脫貧致富最重要的推手。目前,花巖溪森林人家發展到7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達300多人,參與服務人員達2000多人,2015年實現收入4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9380元。20%的農戶擁有家用小車或農用車、運輸車,30%的農戶擁有電腦并開通寬帶網。手機、電視機、空調等家用電器和摩托車得到普及。
花巖溪森林旅游扶貧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帶動了周邊山區和林區森林旅游的蓬勃發展。據統計,周邊鄉鎮直接經營農家旅館的農戶近300家,平均每戶經營利潤20多萬元,最高達100萬元。農家旅館的發展,帶動了養殖、加工、交通運輸等產業的迅猛發展。花巖溪周邊逆江坪、港二口等6個鄉鎮9.8萬人,人均純收入近8000元,3年增長了4倍。
經典案例2:廣西龍勝——全民參與森林旅游
龍勝溫泉
龍勝縣按照“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找準了一個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森林旅游扶貧為載體的扶貧開發模式,扶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十二五”以來,全縣32個貧困村如期脫貧,全縣農村貧困人口由2011年初的7.635萬人減至2015年底的3萬人。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初的3441元提高到2015年底的6637元。
龍勝縣90%的鄉鎮、80%的行政村和75%的農戶地處大山區、高山區、石山區和偏遠地區,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非常突出。為改變貧困面貌,全縣始終堅持保護生態的發展理念,以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為支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生態修復工程,統籌城鄉綠化和縣域林業發展,實現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協調共進。通過實施龍勝森林旅游扶貧大環線項目,整合沿線和挖掘西北部特色風情,以風貌改造、城鄉規劃建設提升村落景觀,挖掘各族風情,打造少數民族風情長廊,助推全縣森林旅游扶貧全覆蓋,促進強農富民。
森林旅游產業扶貧,是龍勝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開篇之作和點睛之筆。全縣堅持把旅游業作為龍勝的支柱產業、核心產業、品牌產業和生命產業來打造,將全縣作為大森林來打造,通過建設一條全長300多公里的主線,將全縣的森林旅游地串點成線、串線成片。同時,將森林旅游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帶動群眾參與森林旅游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如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以“政府主導 公司 景區 農戶”的模式運作,覆蓋全鎮10個行政村76個自然屯132個村民小組共2541戶11780人,以梯田入股方式與龍脊旅游公司聯營成為“股東”,旅游公司將門票收入按一定比例與群眾“分紅”(梯田維護費)。昔日為全縣貧困典型的大寨村,如今成為森林旅游脫貧致富的先行者,2015年,僅大寨村200多戶群眾就從公司拿到了400多萬元分紅,成為龍勝森林旅游扶貧的一個縮影。
目前,森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使龍勝縣農村直接從業人員達2.1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36萬人,森林旅游直接和間接帶動2.71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切實將豐富的森林資源轉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收入。
經典案例3:重慶大巴山森林人家——百姓成為森林旅游服務主體
重慶大巴山森林人家
興田村位于重慶市城口縣東安鎮東南端,貧困戶79戶25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1%,屬重慶市及秦巴地區最落后的特困村之一,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自2011年全村啟動旅游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試點以來,取得顯著成效,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1萬元,貧困戶19戶7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8.7%。
2011年,興田村組建大巴山森林人家鄉村旅游扶貧協會,從11家示范戶起步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2014年,又啟動養蜂、山地雞、高山土豆等特色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57戶、床位1174張,直接帶動160戶640余人從業旅游。5年累計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6000萬元,其中直接間接帶動貧困戶134戶469人增收脫貧,全村當前19戶貧困戶均能脫貧。
經典案例4:甘肅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激發森林旅游內生動力
冶力關丹霞山寨晨景
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以前交通不便、通信不暢、街道臟亂、土房破舊、藏民放牧、漢民耕田,群眾收入不到千元。公園以森林資源保護為前提,以旅游產業發展為切入點,走出了一條以森林旅游帶動藏鄉群眾脫貧致富、加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多年來,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緊緊圍繞資源保護利用和旅游開發建設這個中心,積極對公園原住民進行安置和產業引導,576戶原住民通過經營特色農家樂、藏家樂、林家樂等,戶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300余名原住民成功轉型為景區出租車司機,切實解決了部分富余勞力的就業問題。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生態農業、土特產品加工業等全面發展。
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還有針對性地創新扶貧載體,爭取旅游扶貧效果最大化。目前,公園主要以“生態 文化”“景區 農家”“農莊 游購”3種模式帶動當地群眾經營農家樂,參與旅游接待服務。在公園的帶動下,冶力關地區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素質明顯提高,旅游環境日益改善,生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5年,冶力關國家森林公園年接待游客由2001年的1.8萬人次增加到近75萬人次,年收入由2001年的180萬元增加到近3億元。
經典案例5:黑龍江樺川國家森林公園——輻射百村的聚寶園
樺川國家森林公園萬景山全貌
近年來,樺川國家森林公園以旅游產業發展為中心,輻射全縣9個鄉鎮近百個行政村,完善了縣旅游基礎設施服務建設,提高了居民的旅游收入,推動了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公園的旅游產業發展對周邊村屯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通過森林公園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吸納周邊村屯有能力的人員進行勞務輸出,這是短期內增收最直接見效的方法;引導有技術、有特長的人員,利用自身優勢,通過賣山野菜、開農家樂等旅游項目增收;成立合作社與公司簽訂收購合同,鼓勵公園周邊村屯的居民種植小漿果、向日葵等經濟作物,既改變了公園區域的景觀特色,又增加了經濟收入;安置相關專業業務人員,參與森林公園的管理與建設。
公園自2015年成立以來,帶動1300多人就業,其中勞務輸出300余人、餐飲服務業80多人、種植業700多人、養殖業200余人。公園特色旅游產業增收也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公園輻射周邊的村屯道路均實現路面硬化,并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和斷頭路的問題;二是橫頭山鎮向陽堡村、福升村、日升村等6個村,從事鄉村森林旅游的建卡貧困戶達440戶112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三是建成集有機采摘和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百禾莊園,可提供100余個住宿床位,以及有機草莓采摘、水庫垂釣等,年收入達560余萬元;四是由合作社牽頭,公園周邊種植向日葵和西葫蘆籽實現每公頃增收4000元-6000元。
經典案例6:湖南溆浦國家森林公園——為貧困百姓搭建致富平臺
湖南溆浦國家森林公園
溆浦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雪峰山東麓,是我國貧窮落后的區域之一,這里集中了湖南省40%以上的貧困人口,是湖南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公園推進森林旅游和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以山水資源為依托,以貧困鄉村為重點,以森林旅游為平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積極參與精準扶貧,使8個村近1萬名農民受益。
3年來,公園一直把貧困百姓作為旅游開發的受益主體來謀劃森林旅游工作,通過勞務用工、就業安置、扶持創業、慈善捐助、資源入股等形式讓周邊百姓受益。在公園建設過程中,安排貧困人口參工參建1800余人,勞務收入6800多萬元,就近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10人,年發放工資300多萬元,貧困戶創辦農家客棧62家,年收入700余萬元,吸收貧困戶閑置的資源、資產入股,實現年收益400余萬元。
公園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力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支持貧困農戶包裝農家庭院,扶持62戶貧困家庭建農家客棧,從事餐飲、住宿接待的從業人員近500余人,戶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引導貧困農戶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品,扶持200余戶農戶從事生態養殖,120戶貧困農戶從事黑木耳種植,150戶貧困農戶從事紅心獼猴桃種植,1000多戶貧困農戶從事高山生態大米的生產,20戶貧困農戶從事臘制品加工,通過森林旅游的帶動,實現了產銷兩旺,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公園把素質提升作為扶貧的著力點,始終把培訓農民、提高貧困農民素質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通過組織鄉村干部和少數民族人員外出學習,對森林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先后選派了100名優秀青年農民到湖南師范大學進行旅游知識學習和技能培訓。
公園把生態保護作為旅游扶貧的新抓手,將生態保護和景觀再造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的原生態,確保可持續發展。幾年來,溆浦國家森林公園以森林旅游助力扶貧的做法,被湖南省政府命名為“雪峰山模式”在全省進行推廣。
我也說兩句 |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 |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